互联网拥塞控制实践

TCP 及 QUIC 端到端拥塞控制是无解的,因为独立的端掌握的信息不足以使其作精确判断。精确的拥塞控制需要全局视角,但全局视角不可得。

空间上,对于特定端,无法获得俯视全局的视角。获得全局视角需要网络的操作权限,除了运营商,几乎没人可获得此权限。运营商可部署 SDN,但用户不能。

换个维度,从时间维度入手。

任何网络行为说到底都是人的行为(尚未进入 AI 时代),人的行为是符合心智模型的。比如:

  • 凌晨到早上,使用网络的人少,如有,则大概率长连接,看剧或玩游戏。
  • 周五周六凌晨网络流量会大,第二天不用上班,可追剧追比赛,玩游戏。
  • 南方夏季午后普遍午休,如有流量,长连接下载居多,短连接突发很少。
  • 早高峰非开车通勤的人们看电子书,看剧,突发流量少,晚高峰同理。
  • 晚上 10 点后刷短视频的居多…

给定足够久的时间段,采集足够的数据,一定会总结出以上规律。

我用交通作例。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你开车上下班,你肯定知道哪条路在什么时间段拥堵,什么时间段畅通,你会根据这认知安排出行,所以道路虽堵,但也不至于堵上一小时,第一天上班除外,因为第一天没有任何道路信息。

此思路用来指导互联网拥塞控制完全可行。

  • 突发流量大的时段,RTT 可信度低,需保守传输。
  • 突发流量小的时代,RTT 作为拥塞信号可信度高。
  • 深夜里大可激进些传输,但端到端不要跨越 6 个以上时区。
  • 重大节日,赛事,演唱会直播,尽可能拼命抢带宽,大概率有用。
  • 下午三四点钟做大文件传输。

只要数据足够,精度度就会继续提升。

好的拥塞控制算法,说到底需要足够的信息注入,同样传输一个文件,凌晨的传输效率一定比晚高峰高,没什么理论,这是人生物钟决定的。

端到端实时采集的信息拥有无法突破的上限,这个上限不由算法盲猜能力决定,它是固有的。

说实话,端到端实时采集并不是实时的,它至少滞后半个 RTT,即使上帝也不足以确定曾经发生的事件会延续到将来,基于滞后的反馈信息做决断,合理但不精确。

近年来,各互联网厂商纷纷卷起 DC 网络传输,如代表性的 HPCC。说到底这些算法无一例外都在利用额外注入的信息,需要让交换机反馈信息,就要修改交换机。没有端到端的算法可以原地完成这些。

BBR 将主机提供的信息运用到极致,该能力为 BBR 提供了更精确的信息,如 us 级时间戳,ns 级高精度时钟,但在主机外,BBR 依然一无所知。

是时候让人类心智模型起作用了。今天是周末,此刻是凌晨三点,我要传输一个 10 TB 的文件,我要不要手工增加 cwnd 实现超发呢?

真正的程序员大概率看不起这个,认为它太简单,要么认为它过于依赖数据,但真的有用的就是高尚的。

它并不简单。该理念背后需要足够的大数据作支撑,需要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做支撑。

数据引导过程,经理决定导向,别靠冥想也别靠算法啦。

没地方全局设计,就花时间观察规律,效果是一样的。我认为我表达清楚了。

浙江温州皮鞋湿,下雨进水不会胖。

原文链接: https://blog.csdn.net/dog250/article/details/125691241

欢迎关注

微信关注下方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干货硬货;公众号内回复【pdf】免费获取数百本计算机经典书籍;

也有高质量的技术群,里面有嵌入式、搜广推等BAT大佬

    互联网拥塞控制实践

原创文章受到原创版权保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cppcoding.com/archives/405447

非原创文章文中已经注明原地址,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关注公众号【高性能架构探索】,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文章

转载文章受原作者版权保护。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出处!

(0)
上一篇 2023年4月26日 上午9:12
下一篇 2023年4月26日 上午9: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