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程入门,这可能是全网最简单易懂的扫盲贴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引言

还记得大概是去年十一月份的时候,心中萌发了用协程去优化下写的http服务器这一想法,但是协程是什么?为什么可以优化?一概不清楚,不明白。还记得当时大概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去搜相关的知识点,得到的结果甚至是比搜之前更为迷惑,究其原因还是基础薄弱是一点,其次且就是相关资料的欠缺,大多都是你拷我,我拷你,千人一面。现在经过一段时间对于协程的学习,算是入了个门,对于这么个东西也是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遂希望记录下来,能给需要的人一点帮助。

协程是什么

协程的概念最早在1963年就被提出,这是早于线程的,但是一般来说还是线程更加广为人知,我觉得着这还是有其合理性的,追本溯源,协程是一种协作式多任务模型,而线程是一种抢占式多任务的模型。我们知道最早的时候进程也是一种协作式多任务(也叫非抢占式)的模型,什么是协作式多任务?假如我们有两个进程一个CPU,进程A先占有CPU,当它执行完或希望主动让出CPU的时候就会主动执行切换,这个时候进程B才可以拿到执行权,这种方法显然是有很大的弊端,同一台计算机上可能运行着很多的程序,这些程序的编写者中不见得都是心怀好意,当一个进程陷入死循环的时候其他进程无法得到CPU执行权,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这是因为进程A即没有结束也没有主动让出CPU。

相比之下,我们所熟知的抢占式多任务(抢占式调度)就优秀的多,这里面的代表调度算法就是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每个进程给你一个时间片,不管你是谁,执行完了这个时间片也得切换,针对于高优先级的任务只需要在调度的时候优先分配时间片就可以了。这种方法巧妙的避免用户进程中个别的“坏家伙”,使得整个OS可以在有恶意进程的时候仍正常运行。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各种工具也都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在线观看视屏,这显然至少需要两个进程,一个负责下载,一个负责播放,两个进程间的交互不是个小问题,我们不但需要定义两个进程共享文件的格式,还需要对这个共享的文件加锁,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RPC,但本不必这样,两个进程干的事情完全可以合在一起,为了效率的提升,线程诞生了,当然也继承了进程抢占式的血统。这个时候原先的两个进程变成了一个进程的两个线程,共享页表,可以以几乎忽略不计的代价进行通信了,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即data race,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条件竞争,仔细一想也很好理解,两个线程分别运行在两个CPU上,并在同一个时间点执行同一条指令,这就会产生数据竞争,解决的方法就是加锁,这伴随着加锁解锁两个用户态转向内核态的过程,但是确实解决了我们的问题。这个时候非抢占式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因为协程A很清楚我什么时候可以把数据用完,当协程A用完的时候把CPU交给协程B,协程B再去执行,这实际是一个串行的过程,当然就省去了线程上我们做的那些努力。

再来说说协程,协程听名字就知道它是一个协作式多任务的模型。其实协程本质上就是一个用户态的线程,实现一个协程库也实际就是去实现一个用户态的调度器,也就是说对于内核来说,如果我们在一个线程内申请了10个协程,它眼里的始终只是一个线程不停的在跑,而在我们用户眼中,十个不同的“程序”在不停的切换执行,确实十分神奇,也看似十分高效,我们不妨来思考一下它到底在哪些地方提升了效率。

哪里提升了效率?

以上面的一个线程十个协程举例,内核看来只有一个线程在跑,极其显然,这些协程是在串行,而不是并行,尽管你有十个协程,但你也只能使用一个CPU。所以想要高效的利用CPU我们还是需要使用线程。那么协程究竟快在哪里?我想最大的优势就是协程的切换相比于线程的切换更快,我们知道在线程执行一些阻塞的系统调用的时候线程会从执行态转化为阻塞态,伴随着内核态到用户态的转化,这一过程有以下几个消耗资源的地方:

  1. 上下文切换(本质就是寄存器切换)。
  2. 特权模式切换。(调度算法中的动态特权级)
  3. 而且内核代码对用户不信任,需要进行额外的检查。

而协程的切换就只需要执行一个上下文的切换,且全部的操作都在用户空间完成,当然这里效率的提升有提升,但肯定不是量级的。第二个效率提升的地方在于使得两个互相依赖的代码不需要再去考虑data race,省去了维护同步所带来的开销,这个开销不得不说是非常可观的,光是加锁解锁就要进行两次内核态到用户态的转换。

适用的场景

协程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且不是一种通用方式,它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有一种新的运行时抽象,而这种抽象可以在某些场景被完美的契合。那么协程的适用场景是什么呢?答案就是IO密集型任务,这类任务的特点是CPU消耗很少,任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IO操作完成(因为IO的速度远低于CPU,缓存,内存的速度)。在学习多线程编程的时候我们知道,当任务为IO密集型任务时,我们需要把线程数设置为大于CPU物理核数的一个值,因为在IO密集型任务执行期间,99%的时间都花在IO上,花在CPU上的时间很少。为了充分的利用CPU,我们需要大量的线程,而这意味着大量的线程切换,这一点我们上面已经讨论过了,这种情况下显然协程可以提升我们程序的效率。

当然我们在编写协程代码的时候时刻脑子里要清楚一件事情,在一个线程上,无论你开了多少协程,始终只是一个CPU在跑罢了。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模型是多线程搭配多协程或者多进程搭配多协程,做到充分的利用CPU。

协程的实现原理

说了那么多,你一定对这个东西充满了疑惑,到底怎么才能做到在一个线程上还能执行十个协程,且这些协程的还有各自的不同的代码段呢?我上面提到了一点,实现一个协程库实际上就是实现一个用户态的“线程”调度器,因为我们知道程序的执行依赖的是寄存器上的值,包括我们熟知的PC,ESP,EBP,CS,DS,FLAGS等等,所以上下文的切换实际上就是把寄存器的值进行切换,但是什么时候切换呢?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协程库为我们的会提供以下两个函数,一个是resume,功能为执行一个指定协程,一个是yield,功能为切换CPU执行权到另一个协程,有了这两个函数,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切换协程了。那么什么时候切换呢?答案就是在进行阻塞式系统调用进行切换,当然你可能会问如何做到在执行系统提供给我们的函数时执行我们自己的逻辑呢?这里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协程库替换系统调用,这当然比较直接了。还有一种巧妙的方法,腾讯的libco就使用了这种方法,即库打桩机制,原理为通过动态链接时先加载自己定义的函数已做到把系统提供的函数“hook”掉,使用dlsym系列函数得到原函数地址,执行相关逻辑。

当然以上只是简单的陈述了一些原理性的东西,实际实现的话还有很多的细枝末节,比如对于协程栈的实现,到底值一个协程一个栈还是共享栈呢?所说的无栈协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在协程切换出去以后何时切换回来呢?剩下的问题还需要有兴趣的同学继续深入理解。

总结

协程也可以并发的执行多线逻辑,但完全不会给CPU带来额外负担,因为是串行执行,所以不存在任何资源竞争。但是其使用场景是有限制的,比如计算密集型的引用完全没有必要使用协程,因为相比于单线程协程的切换也需要不少操作和上下文的切换,让一个线程不管不顾的计算显然是一个更优的选择。至于单机千万连接,我到现在也认为连接数是与fd相关的,而fd的改变是靠改内核参数的。一个博主的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也送给大家:一个协程就想以一敌百吗,纵使你有百般能耐,也不可能以一敌百…

参考:

原文链接: https://www.cnblogs.com/lizhaolong/p/16437257.html

欢迎关注

微信关注下方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干货硬货;公众号内回复【pdf】免费获取数百本计算机经典书籍;

也有高质量的技术群,里面有嵌入式、搜广推等BAT大佬

    协程入门,这可能是全网最简单易懂的扫盲贴了

原创文章受到原创版权保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cppcoding.com/archives/396077

非原创文章文中已经注明原地址,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关注公众号【高性能架构探索】,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文章

转载文章受原作者版权保护。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出处!

(0)
上一篇 2023年4月5日 下午1:53
下一篇 2023年4月5日 下午1: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