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间DP入门

本篇目录:

(没有超链接~)

1.入门区间DP:石子合并

2.环形区间DP的处理:环形石子合并,能量项链

3.高精度区间DP:凸多边形的划分

4.一般解法总结

前言:区间DP也是线性DP的一个重要分支,他往往以区间作为“阶段”,以划分区间的方法作为“决策”。

入门区间DP:石子合并

题目描述:

设有N堆沙子排成一排,其编号为1,2,3,…,N1,2,3,dots ,N1,2,3,…,N(N≤300)(Nleq 300)(N≤300)。每堆沙子有一定的数量,可以用一个整数来描述,现在要将这N堆沙子合并成为一堆,每次只能合并相邻的两堆,合并的代价为这两堆沙子的数量之和,合并后与这两堆沙子相邻的沙子将和新堆相邻,合并时由于选择的顺序不同,合并的总代价也不相同,如有4堆沙子分别为 1 3 5 2 我们可以先合并1、2堆,代价为4,得到4 5 2 又合并 1,2堆,代价为9,得到9 2 ,再合并得到11,总代价为4+9+11=24,如果第二步是先合并2,3堆,则代价为7,得到4 7,最后一次合并代价为11,总代价为4+7+11=22;问题是:找出一种合理的方法,使总的代价最小。输出最小代价。

输入描述:

第一行一个数N表示沙子的堆数N。第二行N个数,表示每堆沙子的质量(≤1000)(leq1000)(≤1000)。

输出描述
合并的最小代价
示例1
输入

4
1 3 5 2

输出

22

思路: dp [i] [j] 表示把第i堆石子到第j堆石子合并所需要的最小代价。

因为不管怎样合并,最后一步一定是把两堆石子合并成一堆,所以我们以这个分界点在哪作为区间划分依据,假设最后是将[l,k] 和 [k,r] 两堆石子合并,状态转移方程为:

 for (int k=l;k<r;k++)
    dp[l][r]=min(dp[l][r],dp[l][k]+dp[k+1][r]+s[r]-s[l-1]);

其中s数组是前缀和数组。

进行状态转移的时候要注意for循环的顺序,一般状态转移都是先枚举区间长度,再枚举起点,根据这两个计算出终点。

代码:

#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310;
int a[maxn],n;
int dp[maxn][maxn];
int s[maxn];
int main(){
    cin>>n;
    for(int i=1;i<=n;i++)  cin>>s[i];
    for(int i=1;i<=n;i++)  s[i]+=s[i-1];

  for(int len=2;len<=n;len++){
        for(int l=1;l+len-1<=n;l++){
            int r=l+len-1;
            dp[l][r]=1e8;
            for (int k=l;k<r;k++)
                dp[l][r]=min(dp[l][r],dp[l][k]+dp[k+1][r]+s[r]-s[l-1]);
        }
    }
    cout<<dp[1][n];
    return 0;
}

还有一个数据加强版的石子合并,用到 GarsiaWachs 算法,直接献上洛谷链接:传送门

环形区间DP的处理

环形石子合并 原题链接

将 nn 堆石子绕圆形操场排放,现要将石子有序地合并成一堆。

规定每次只能选相邻的两堆合并成新的一堆,并将新的一堆的石子数记做该次合并的得分。

请编写一个程序,读入堆数 nn 及每堆的石子数,并进行如下计算:

  • 选择一种合并石子的方案,使得做 n−1n−1 次合并得分总和最大。
  • 选择一种合并石子的方案,使得做 n−1n−1 次合并得分总和最小。

输入格式

第一行包含整数 nn,表示共有 nn 堆石子。

第二行包含 nn 个整数,分别表示每堆石子的数量。

输出格式

输出共两行:

第一行为合并得分总和最小值,

第二行为合并得分总和最大值。

数据范围
1≤n≤2001≤n≤200

输入样例:

4
4 5 9 4

输出样例:

43
54

思路: 对于环形区间DP,我们一般把环形DP转换为长度为原来两倍再枚举分界线,这样的处理一般能保证我们能够枚举到环形DP的所有情况。

其余的就跟上面的石子合并类似了。

代码:

#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310;
int a[maxn],s[maxn];
int dpmax[maxn][maxn],dpmin[maxn][maxn];
int main(){
    int n;cin>>n;
    for(int i=1;i<=n;i++){
        cin>>a[i];
        a[i+n]=a[i];
    }
    for(int i=1;i<=n*2;i++) s[i]=s[i-1]+a[i];
    memset(dpmax,-0x3f,sizeof dpmax);
    memset(dpmin,0x3f,sizeof dpmin);
    for(int len=1;len<=n;len++)
        for(int l=1;l+len-1<=2*n;l++){
            int r=l+len-1;
            if(l==r) {
                dpmax[l][r]=dpmin[l][r]=0;
                continue;
            }

            for(int k=l;k<r;k++){
                dpmax[l][r]=max(dpmax[l][r],dpmax[l][k]+dpmax[k+1][r]+s[r]-s[l-1]);
                dpmin[l][r]=min(dpmin[l][r],dpmin[l][k]+dpmin[k+1][r]+s[r]-s[l-1]);
            }


        }
    ///枚举长度为n的区间
    int minn=0x3f3f3f3f,maxx=-0x3f3f3f3f;
    for(int i=1;i<=n;i++){
        minn=min(minn,dpmin[i][i+n-1]);
        maxx=max(maxx,dpmax[i][i+n-1]);
    }
    cout<<minn<<endl;
    cout<<maxx<<endl;
    return 0;
}

能量项链

原题链接

题目描述

在MarsMar**s星球上,每个MarsMar**s人都随身佩带着一串能量项链。在项链上有NN颗能量珠。能量珠是一颗有头标记与尾标记的珠子,这些标记对应着某个正整数。并且,对于相邻的两颗珠子,前一颗珠子的尾标记一定等于后一颗珠子的头标记。因为只有这样,通过吸盘(吸盘是MarsMar**s人吸收能量的一种器官)的作用,这两颗珠子才能聚合成一颗珠子,同时释放出可以被吸盘吸收的能量。如果前一颗能量珠的头标记为mm,尾标记为rr,后一颗能量珠的头标记为r,尾标记为nn,则聚合后释放的能量为m times r times nm×r×n(MarsMar**s单位),新产生的珠子的头标记为mm,尾标记为nn

需要时,MarsMar**s人就用吸盘夹住相邻的两颗珠子,通过聚合得到能量,直到项链上只剩下一颗珠子为止。显然,不同的聚合顺序得到的总能量是不同的,请你设计一个聚合顺序,使一串项链释放出的总能量最大。

例如:设N=4N=4,44颗珠子的头标记与尾标记依次为(2,3) (3,5) (5,10) (10,2)(2,3)(3,5)(5,10)(10,2)。我们用记号⊕表示两颗珠子的聚合操作,(jj⊕kk)表示第j,kj,k两颗珠子聚合后所释放的能量。则第44、11两颗珠子聚合后释放的能量为:

(44⊕11)=10 times 2 times 3=60=10×2×3=60。

这一串项链可以得到最优值的一个聚合顺序所释放的总能量为:

((44⊕11)⊕22)⊕33)=10 times 2 times 3+10 times 3 times 5+10 times 5 times 10=71010×2×3+10×3×5+10×5×10=710。

输入格式

第一行是一个正整数N(4≤N≤100)N(4≤N≤100),表示项链上珠子的个数。第二行是NN个用空格隔开的正整数,所有的数均不超过10001000。第ii个数为第ii颗珠子的头标记(1≤i≤N)(1≤iN),当i<Ni<N时,第ii颗珠子的尾标记应该等于第i+1i+1颗珠子的头标记。第NN颗珠子的尾标记应该等于第11颗珠子的头标记。

至于珠子的顺序,你可以这样确定:将项链放到桌面上,不要出现交叉,随意指定第一颗珠子,然后按顺时针方向确定其他珠子的顺序。

输出格式

一个正整数E(E≤2.1 times (10)^9)E(E≤2.1×(10)9),为一个最优聚合顺序所释放的总能量。

输入输出样例

输入 #1

4
2 3 5 10

输出 #1

710

说明/提示

NOIP 2006 提高组 第一题

思路:

我们先考虑非环形的区间DP,其实跟石子合并差不多~

我们记录dp[l] [r] 为从第l个珠子到第r个珠子合并成一个珠子的所得到的能量最大值

那么可以推出:

    for(int len=2;len<=n;len++)
        for(int l=1;l+len-1<=n;l++){
            int r=l+len-1;
            for(int k=l+1;k<r;k++)
                dp[l][r]=max(dp[l][r],dp[l][k]+dp[k][r]+a[l]*a[k]*a[r]);
        }

再把这个推广到环形就可以了

代码:

#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310;
int a[maxn];
int dp[maxn][maxn];
int main(){
    int n;cin>>n;
    for(int i=1;i<=n;i++){
        cin>>a[i];
        a[i+n]=a[i];
    }
    for(int len=2;len<2*n;len++)
        for(int l=1;l+len-1<=n*2;l++){
            int r=l+len-1;
            for(int k=l+1;k<r;k++)
                dp[l][r]=max(dp[l][r],dp[l][k]+dp[k][r]+a[l]*a[k]*a[r]);
        }
    int maxx=-1;
    for(int i=1;i<=n;i++)
        maxx=max(maxx,dp[i][i+n]);
    cout<<maxx;
    return 0;
}

凸多边形的划分

原题链接

给定一个具有 NN 个顶点的凸多边形,将顶点从 11 至 NN 标号,每个顶点的权值都是一个正整数。

将这个凸多边形划分成 N−2N−2 个互不相交的三角形,对于每个三角形,其三个顶点的权值相乘都可得到一个权值乘积,试求所有三角形的顶点权值乘积之和至少为多少。

输入格式

第一行包含整数 NN,表示顶点数量。

第二行包含 NN 个整数,依次为顶点 11 至顶点 NN 的权值。

输出格式

输出仅一行,为所有三角形的顶点权值乘积之和的最小值。

数据范围

N≤50N≤50,
数据保证所有顶点的权值都小于109109

输入样例:
加粗样式

5
121 122 123 245 231

输出样例:

12214884

思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我们按顺时针将顶点编号,从顶点i到顶点j的凸多边形表示为如上图;
设dp[i] [j] (i<j)表示从顶点i到顶点j的凸多边形三角剖分后所得到的最大乘积,当前我们可以枚举点k,考虑凸多边形(i,j)中剖出三角形(i,j,k),凸多边形(i,k),凸多边形(k,j)的最大乘积和。我们可以得到状态转移方程:(1<=i<k<j<=n)
(课件上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for(int k=l+1;k<r;k++)    
    dp[l][r]=max(dp[l][r],dp[l][k]+dp[k][r]+a[l]*a[k]*a[r]);

但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这里为乘积之和,在输入数据较大时有可能超过long long范围,所以还需用高精度计算。(写的我头皮发麻)

#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long long ll;
vector<int>dp[55][55];
int a[55],n;
vector<int> add(vector<int> &A, vector<int> &B)
{
    if (A.size() < B.size()) return add(B, A);

    vector<int> C;
    int t = 0;
    for (int i = 0; i <A.size(); i ++ )
    {
        t += A[i];
        if (i < B.size()) t += B[i];
        C.push_back(t % 10);
        t /= 10;
    }

    if (t) C.push_back(t);
    return C;
}

vector<int> mul(vector<int> &A, int b)
{
    vector<int> C;
    ll t = 0;
    for (int i = 0; i <A.size() || t; i ++ )
    {
        if (i <(int) A.size()) t += (ll)A[i] * b;
        C.push_back(t % 10);
        t /= 10;
    }

    return C;
}
bool cmp(vector<int> &A, vector<int> &B){
    if(A.size()!=B.size()) return A.size()>B.size();
    int i=A.size()-1;
    while(A[i]==B[i]&&i>0) i--;
    return A[i]>B[i];
}
int main(){
    cin>>n;
    for(int i=1;i<=n;i++) cin>>a[i];

    for(int len=3;len<=n;len++)
        for(int l=1;l+len-1<=n;l++){
            int r=l+len-1;
            dp[l][r]=vector<int>(35,1);///初始化
            for(int k=l+1;k<r;k++){
                vector<int> x;
                x.push_back(a[l]);
                x=mul(x,a[k]);x=mul(x,a[r]);
                x=add(x,dp[l][k]);x=add(x,dp[k][r]);
                if(cmp(dp[l][r],x)) dp[l][r]=x;
            }
        }
    for(int i=dp[1][n].size()-1;i>=0;i--) cout<<dp[1][n][i];
    return 0;
}

一般写法总结:
一般区间DP有两种写法,第一就是递归式,第二就是记忆化搜索式。

基本特征:将问题分解成为两两合并的形式。
解决方法:对整个问题设最优值,枚举合并点,将问题分解成为左右两个部分,再将左右两个部分的最优值进行合并得到原问题的最优值。
设i到j的最优值,枚举剖分(合并)点,将(i,j)分成左右两区间,分别求左右两边最优值,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状态转移方程的一般形式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题目合集:信息学奥赛一本通区间DP
kuangbin专题区间DP

原文链接: https://www.cnblogs.com/OvOq/p/14853176.html

欢迎关注

微信关注下方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干货硬货;公众号内回复【pdf】免费获取数百本计算机经典书籍;

也有高质量的技术群,里面有嵌入式、搜广推等BAT大佬

    区间DP入门

原创文章受到原创版权保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cppcoding.com/archives/373258

非原创文章文中已经注明原地址,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关注公众号【高性能架构探索】,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文章

转载文章受原作者版权保护。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出处!

(0)
上一篇 2023年3月3日 上午11:40
下一篇 2023年3月3日 上午11:40

相关推荐